會計分錄借貸怎么分(負債會計分錄借貸怎么分)
會計分錄借貸怎么分
會計分錄借貸具體哪一方登記增加、哪一方登記減少,取決于賬戶的性質和該賬戶所記錄的經濟內容的性質。通常情況下,資產類、成本類和費用類賬戶的增加記“借”方,減少記“貸”方;負債類、所有者權益類和收入類賬戶的增加記“貸”方,減少記“借”方。
會計分錄,簡稱分錄,是對每項經濟業務列示應借、應貸的賬戶名稱(科目)及其金額的一種記錄。會計分錄由應借應貸方向、相互對應的科目及其金額三個要素構成。會計分錄分為簡單會計分錄和復合會計分錄。簡單會計分錄指只涉及一個賬戶借方和另一個賬戶貸方的會計分錄,即一借一貸的會計分錄。
怎樣做會計分錄?怎么區分借方和貸方?
會計分錄是指根據經濟業務的內容指明應借、應貸賬戶的方向、賬戶名稱及其金額的一種會計分錄。 簡稱分錄。 會計分錄是由應借應貸方向、對應賬戶(科目)名稱及應記金額三要素構成。 按照所涉及賬戶的多少,分為簡單會計分錄和復合會計分錄。 簡單會計分錄指只涉及一個賬戶借方和另一個賬戶貸方的會計分錄,即一借一貸的會計分錄; 復合會計分錄指由兩個以上(不含兩個)對應賬戶所組成的會計分錄,即一借多貸、一貸多借或多借多貸的會計分錄。
借貸記賬法:是以“借”、“貸”為記賬符號,記錄經濟業務的復式記賬法。借貸記賬法是復式記賬法的一種,通常又全稱為借貸復式記賬法。它是以“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為理論依據,以“借”和“貸”為記賬符號,以“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為記賬規則的一種復式記賬法。 借貸記賬法以“借”、“貸”二字作為記賬符號,并不是“純粹的”、“抽象的”記賬符號,而是具有深刻經濟內涵的科學的記賬符號。
一、記賬符號記賬符號反映的是各種經濟業務數量的增加和減少。
(一)“借”和“貸”是抽象的記賬符號
借貸記賬法是以“借”和“貸”作為記賬符號,用以指明記賬的增減方向、賬戶之間的對應關系和賬戶余額的性質等。而與這兩個文字的字義及其在會計史上的最初含義無關,不可望文生義。“借”和“貸”是會計的專門術語,并已經成為通用的國際商業語言。
(二)“借”和“貸”所表示的增減含義
“借”和“貸”作為記賬符號,都具有增加和減少的雙重含義。“借”和“貸”何時為增加、何時為減少,必須結合賬戶的具體性質才能準確說明。資產類,費用類是“借”增“貸”減,負債類,所有者權益類,收入類是“借”減“貸”增。根據會計等式“資產+費用=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可知,“借”和“貸”這兩個記賬符號對會計等式兩方的會計要素規定了增減相反的含義。
記帳規則:
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
注意會計科目分類:
資產、成本、費用類的借方表增加,貸方表減少。
所有者權益、負債、收入、利潤類的借方表減少,貸方表增加。
報表方面和試算平衡方面注意平衡算式:
“資產+費用=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
會計分錄中的借貸怎么區分
會計分錄中的借貸區分如下:
會計借貸區分。借貸記賬法是以會計等式作為記賬原理,以借、貸作為記賬符號來反映經濟業務增減變化的一種復式記賬方法。借貸記賬法下,所有賬戶的結構都是左方為借方,右方為貸方,但借方、貸方反映會計要素數量變化的增減性則是不固定的.
不同性質的賬戶,借貸方所登記的內容不同,下面分別說明各類賬戶的結構。資產類賬戶的結構:資產類賬戶的期未余額可根據下列公式計算:期未余額=期初余額+本期借方發生額-本期貸方發生額。負債類賬戶和所有者權益類賬戶的結構:負債類賬戶和所有者權益類賬戶的期未余額可根據下列公式計算:期未余額=期初余額+本期貸方發生額-本期借方發生額。
分左右兩方,左方為借方,右方為貸方。資產、費用如有余額一般在借方,借記增加,貸記減少。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利潤如有余額一般在貸方,借記減少,貸記增加。
會計科目的類別:
資產類,負債類,所有者權益類,共同類,成本類,損益類。
會計科目借貸方分別表示什么:資產:借方表示增加,貸方表示減少。負債:借方表示減少,貸方表示增加。所益:借方表示減少,貸方表示增加。成本:材料采購時,借方表示超支差;貸方表示節約差;發出材料時,貸方表示超支差,貸方紅字表示節約。損益:借方表示減少,貸方表示增加。你還要搞清楚復式記賬(借貸記賬法)。
借貸記賬法:
賬戶結構(T字型)。
分左右兩方,左方為借方,右方為貸方。資產、費用如有余額一般在借方,借記增加,貸記減少。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利潤如有余額一般在貸方,借記減少,貸記增加。記賬規則 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會計分錄 先借后貸,借貸錯開。慢慢的去理解,你就會明白的。
資產類賬戶,借方登記增加數,貸方登記減少數;負債類賬戶,借方登記減少數,貸方登記增加數,與資產類賬戶相反;成本類賬戶,借方登記增加數,貸方登記減少數,與資產類賬戶相同,與負債類賬戶相反。
權益類賬戶,借方登記減少數,貸方登記增加數,與資產類賬戶相反,與負債類賬戶相同;損益收入類賬戶,借方登記減少數,貸方登記增加數,與資產類賬戶相反,與負債類賬戶相同;
損益成本費用類賬戶,借方登記增加數,貸方登記減少數,與資產類賬戶相同,與負債類賬戶相反;記住資產類和負債類賬戶,然后對比記憶。
會計分錄的借貸方怎么區分
會計分錄的借貸方區分對于資產類、費用類賬戶(如現金、銀行存款、材料、固定資產、應收款、管理費用、主營業務成本等),“借”就是加,貸就是減。
會計借方貸方區分:
1、對于資產類、費用類賬戶(如現金、銀行存款、材料、固定資產、應收款、管理費用、主營業務成本等),“借”就是加,貸就是減。
2、對于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類賬戶(如應付款、長/短期借款、主營業務收入、實收資本、本年利潤等),“借”就是減,“貸”就是加。
會計方法包括:
會計方法的主要內容,一般是包括會計核算方法、會計分析方法、會計檢查方法、會計預測方法、會計決策方法和會計控制方法等。會計方法是用來反映和監督會計對象,完成會計任務,充分發揮會計作用的做法。
會計核算方法:
在會計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為會計核算方法,這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方法。在社會在生產過程中往往會產生各種復雜的經濟信息,這個遵循會計準則等相關規定對會計信息加以確認并計量,然后記錄、計算并分析、整理,這樣就可以組合成完整的會計信息。
該過程信息轉換指的就是會計核算,它也是最基本的一種會計方法。主要有:設置會計科目;復式記賬;填制和審核憑證;成本計算;編制會計報表和年度決算報表等。會計分析主要借助會計核算提供的一系列資料與信息,結合其他情況對企業財務開展情況以及經營成果展開全面研究。
會計分錄如何確定借貸方向
1、首先要理解的是借貸方向,有一句口訣是“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就是說每一筆分錄都有借方、貸方,而且每個科目的借貸兩個方向的總的金額是相等的。
六個會計要素: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在六個要素中有兩個等式: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資產是資金的去向(因為都是你花錢買的),負債、所有者權益是資金的來源(找人借的是負債,自己掏腰包是所有者權益)。
收入-費用=利潤。
2、記住資產增加計入借方:
資產增加,為了保證等式成立,負債、所有者權益的總和必然增加,要么是只增加負債,要么只增加所有者權益,要么都增加,但是這個時候借方是資產,那么只剩下貸方了,因此負債、所有者權益的增加計入貸方。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減少當然就跟上面所說的方向相反了,收入增加或者費用減少都會導致利潤增加,這個時候所有者資產是變多了,而資產增加計入借方,因此收入增加、費用減少、利潤增加都計入貸方。
3、展開一個等式:
期末的資產=期初的資產+本期增加的資產(減少就為復數)=期初負債+期初所有者權益+本期的利潤=期初負債+期初所有者權益+本期收入-本期費用。
轉變成:期末的資產+本期的費用=期初的負債+期初的所有者權益+本期收入,左邊的記在借方,右邊的記在貸方。
擴展資料:
一個會計科目借貸的背后,因為其所屬于的要素不一樣,就得出不同的結論,有可能是增加,也可能是減少,但是只要其所屬于的會計要素確定了,其記賬的規則,以及借貸背后的增減含義也就確定了。
而在整個會計處理的過程中,最為常見的處理便是,如果會計科目所反映的要素項目本身發生變化,也即金額上有了變化,可以是變為零,也可以是金額減少或增加,對應就要進行相應的會計處理。值得一提的是,相應的資產或項目被處置了,要求跟此項目有關的會計科目,都通過做與原來借貸相反方向的會計分錄來將其沖銷掉。
理解這一點,對于會計分錄之間的借貸方向的變化就有了基本的依歸。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如果企業的一項應收款最終收不回來,或者是要通過債務重組來收回,那么針對此項應收款而計提的壞賬準備的發生額,就要同時隨著應收款的賬務處理,相應地跟著處理。具體來說,也就是從相反的方向將其沖減掉。比如在此例中,就是將原來借資產減值損失,貸壞賬準備的會計分錄,用相反的分錄來沖銷掉,即要做一筆借壞賬準備,貸資產減值損失的分錄。
通過會計分錄的處理,在賬上就反映了各大要素內不同項目之間的流轉變化,這個流轉變化正是通過借貸方向的變化來處理增減,把握以上提及的基本規律,就基本掌握了借貸記賬背后的精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會計分錄
會計中的借貸怎么區分
會計中的借貸怎么區分如下:
“借”、“貸”是根據對象不同而定的。就發工資來說,對于應付薪酬方來說,應付職工薪酬屬于負債類,此時對于應付薪酬方來說是減少。而對于應收賬款方來說,應收賬款屬于資產類,此時應收款方是增加。判斷預付款項對于收付款方是增加或減少與發工資原理一致。
也就是說,不管應付薪酬有沒有付清,收款方有沒有已經收到薪酬,但薪酬是應當付的,收款方也應當擁有薪酬,所以對于前者來說即為減少,對后者來說即為增加。總而言之,增加或減少不能只取決于付款項狀態,而應當根據實際情況的應收付款決定。
會計中有六大會計要素,即資產類、負債類及所有者權益類,收入類、費用類及利潤類。這六大要素分為兩組,并且可以用兩個等式連接其間的關系,即: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
在讀寫會計分錄的時候,首決要弄清楚具體的會計要素到底屬于六大會計要素中的那一大類。例如銀行存款、應收賬款、預付賬款、累計折舊、在建工程等等就屬于資產類,短期借款、長期借款、應付職工薪酬、預計負債、應交稅費等就屬于負債類。
再如資本公積、實收資本、本年利潤、補貼收入等就是所有者權益類科目,主營業務收入、投資收益屬于收入類,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屬于費用類,主營業務利潤、其他業務利潤屬于利潤類,道理都是一樣的。
會計分錄借貸怎么分增加減少啊
借貸記賬法下,所有賬戶的結構都是左方為借方,右方為貸方,但借方、貸方反映會計要素數量變化的增減性質則是不固定的。不同性質的賬戶,借貸方所登記的內容不同,下面分別說明各類賬戶的結構。
(一)資產類賬戶的結構
在資產類賬戶中,它的借方記錄資產的增加額,貸方記錄資產的減少額。在同一會計期間(年、月),借方記錄的合計數額稱作本期借方發生額。
貸方記錄的合計數稱作本期貸方發生額,在每一會計期間的期末將借貸方發生額相比較,其差額稱作期末余額。資產類賬戶的期末余額一般在借方。
資產類賬戶的期末余額可根據下列公式計算:
期末余額(借方)=期初余額十本期借方發生額一本期貸方發生額
(二)負債類賬戶和所有者權益類賬戶的結構
負債及所有者權益類賬戶的結構與資產類賬戶正好相反,其貸方記錄負債及所有者權益的增加額;借方記錄負債及所有者權益的減少額,期末余額一般應在貸方。
負債類賬戶和所有者權益類賬戶的期末余額可根據下列公式計算:
期末余額(貸方)=期初余額十本期貸方發生額一本期借方發生額
(三)成本費用類賬戶的結構
成本類賬戶的結構與資產類賬戶的結構基本相同,賬戶的借方記錄費用成本的增加額,賬戶的貸方記錄費用成本轉入抵銷收益類賬戶(減少)的數額。
由于借方記錄的費用成本的增加額一般都要通過貸方轉出,所以賬戶通常沒有余額。如果有余額,也表現為借方余額。
(四)收益類賬戶的結構
收益類賬戶的結構則與負債類賬戶和所有者權益類賬戶的結構基本相同,收入的增加額記入賬戶的貸方,收入轉出(減少額)則應記入賬戶的借方。
由于貸方記錄的收入增加額一般要通過借方轉出,所以賬戶通常也沒有期末余額。如果有余額,同樣也表現為貸方余額。
擴展資料:
以應收賬款會計分錄為例:
A、發生:
借:應收賬款-X公司(扣除商業折扣額)
貸:主營業務收入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
B、發生現金折扣:
借:銀行存款(入帳總價-現金折扣)
財務費用
貸:應收賬款-X公司(總價)
C、發生銷售折讓:
借:主營業務收入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
貸:應收賬款
D、計提壞賬準備 (備抵法)
借:管理費用-壞帳損失
貸:壞賬準備
注:如計提前有借方余額,應提數=借方余額+本期應提數;
如計提前有貸方余額,應提數=本期應提數-貸方余額(負數為帳面多沖減管理費用)。
E、發生并核銷壞賬:
借:壞賬準備
貸:應收賬款
F、確認的壞賬又收回 :
借:應收賬款
同時:
借:銀行存款
貸:壞賬準備
貸:應收賬款
《會計》與《稅法》壞賬準備計提基數的區別:
A、會計:“應收賬款”+“其它應收款”科目余額,不論是否購銷活動形成
B、稅法:“應收賬款”+“應收票據”科目余額,僅限于購銷活動形成的
預付賬款分錄:
A、發生
借:預付賬款
貸:銀行存款
B、付出及不足金額補付
借:原材料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
貸:預付賬款
銀行存款(預付不足部分)
注:如有確鑿證據表明其不符合預付賬款性質,或者因供貨單位破產、撤銷等原因已無望再收到所購貨物的,應當將原計入預付款的金額轉 入其他應收款,并按規定計提壞賬準備。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借貸記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