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后對財產分割有爭議訴訟時效(離婚后財產分割協議書)
離婚后幾年內可以起訴追回財產
一、民法典中協議離婚多久之內可以追究財產
民法典規定,協議離婚后,因財產分割產生爭議的,一方當事人可以在3年內向法院起訴,請求再次分割財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條 【普通訴訟時效、最長權利保護期間】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第一千零七十六條 【協議離婚】夫妻雙方自愿離婚的,應當簽訂書面離婚協議,并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登記。
離婚協議應當載明雙方自愿離婚的意思表示和對子女撫養、財產以及債務處理等事項協商一致的意見。
第一千零九十二條 【一方侵害夫妻共同財產的法律后果】夫妻一方隱藏、轉移、變賣、毀損、揮霍夫妻共同財產,或者偽造夫妻共同債務企圖侵占另一方財產的,在離婚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該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離婚后,另一方發現有上述行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二、離婚后子女歸屬的原則
(一)確保孩子健康成長的原則
夫妻離婚導致家庭破碎,對孩子的傷害是最大的,所以子女的心結以及保護孩子健康成長就成了離婚時孩子撫養問題的關鍵。在處理這一類問題上,婚姻法確立了解決子女撫養問題的總原則,那就是:從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權益出發,結合父母雙方的撫養能力和撫養條件等具體情況妥善解決。所以如果有不良習慣、工作不穩定、沒有固定住所這樣的情況的話是得不到孩子的撫養權的。
(二)哺乳期內孩子歸女方的原則
一般來說,在哺乳期內,為保證嬰兒的發育成長,孩子應隨女方生活。現行法律沒有對哺乳期作規定,但在司法實踐中,一般兩周歲以下的孩子都屬于哺乳期。
本條原則也有例外的情況,如果孩子的母親患有傳染性疾病或者其他疾病以及沒有盡到撫養義務的情形的話,孩子的撫養權就會判給孩子的父親。
(三)哺乳期后的孩子撫養權
從司法實踐中得出哺乳期后的子女指的即是兩周歲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通常是由父母雙方協商,如果協商不出結果,就由法院判決,主要會結合子女的權益、雙方的撫養能力、撫養條件等各方面情況進行綜合考慮加以處理。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知道,依據《民法典》的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協議離婚后因財產分割產生爭議的,可能在3年內向法院起訴,要求再次分割財產。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讀者可以到進行咨詢。
起訴離婚后財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起訴離婚后財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兩年,離婚一方發現另一方隱瞞或轉移財產的,當事人應該自發現之日起兩年內向法院起訴分割財產。否則當事人將喪失勝訴權,法院不會支持當事人重新分割財產的請求。事人超過訴訟時效期間起訴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條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按照照顧子女、女方和無過錯方權益的原則判決。對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經營中享有的權益等,應當依法予以保護。
夫妻共同財產的分割時效為幾年?
一、 夫妻共同財產 的分割時效為幾年? 第三十一條當事人依據 婚姻法 第47條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 訴訟 ,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的 訴訟時效 為兩年,從當事人發現之次日起計算。 《婚姻法》第四十七條規定:“ 離婚 時,一方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 債務 企圖侵占另一方財產的,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離婚后,另一方發現有上述行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人民法院對前款規定的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依照《 民事訴訟法 》的規定予以制裁”。這也是婚姻法新增加的內容,是對離婚時侵害另一方合法財產權益的一方應該承擔法律責任的規定。 對于該條的理解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是針對夫妻共同財產所為的行為。 夫妻共同財產呈夫妻雙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婚姻法》第十七條對夫妻共同財產進行了明確規定,包括: 工資 、獎金、生產經營的收益、 知識產權 的收益、 繼承 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確定只歸一方所有的財產除外及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除了這些規定之外,當事人還可以就此作出約定。既然作為夫妻共同財產,原則上是共同共有。對 共同財產 ,雙方的權利是平等的,如無特殊事由,在權利進行分割時應該平均分配,不應因雙方的收入狀況不同而有所區別。也就是說,一方無收人也好、雙方收入的數額差距很大也好,只要是構成夫妻共同財產的,一旦分割,雙方的權利和機會是平等的,一般都應平均分配。對于共有財產的處分,當事人有平等的處理權,雙方應該共同協商,取得一致意見后再對外做出決定。特別是將做出重大決定時,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處理,否則就是對另一方構成侵權。 如果離婚時一方有隱藏、轉移、變賣等行為的,侵犯了另一方的合法權益,權利人有權依法主張保護自己的權利。這里所說的隱匿、轉移、變賣等,是指一方通過采取這些行為,使另一方對夫妻共同財產所享有權利受到損害,或者說是使財產脫離另一方的控制或造成財產價值的減損。在主觀上,當事人須為故意,通過這些行為,達到自己侵占財產的目的。因過失行為,導致的共同財產毀損,不應適用該條規定。另外,這條規定中的少分或不分.是指夫妻共同財產中被隱藏、轉移、變賣、毀損或者偽造債務所侵占而涉及到的部分,而不是全部的夫妻共同財產。由于只規定了少分或不分,將具體少分的比例及數額和什么時候可以不分等問題的處分權,賦予了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時,根據不同的案件情況,對上述問題進行處理。 如果在 離婚訴訟 期間,權利受到侵犯的當事人沒有發現上述行為的,而是離婚后才發現的,如何處理?婚姻法在第四十七條中也作了規定,當事人仍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再次分割所涉及的財產,仍為剛才所稱的夫妻共同財產中的部分而非全部。由于財產被一方非法隱藏,轉移、變賣、毀損,或偽造債務所侵占,所以未能被作為夫妻共同財產予以分割。 這種行為已經導致了對另一方權利的侵害,理應依法對其進行救濟。人民法院在審理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案件時,關于少分或不分的原則仍應適用。不過,提起再次分割之訴是可以隨時提呢,還是應該有所限制,婚姻法末有明確規定。一般說來,夫妻雙方離婚時,如果有夫妻共同財產的,應當依法予以分割。一方如果就夫妻共同財產有隱藏、轉移、變賣、毀損等情形的,會使 財產分割 時出現不利于另一方婚姻當事人的情況,對另一方當事人合法權益構成廠侵犯。對于權利受到侵害一方,法律提供救濟手段自無疑問,婚姻法立法也有明確規定。但是權利的行使應該積極而及時,法律制定訴訟時效制度的目的就是為了督促權利人盡快行使自己的權利,在保護當事人合法權利的同時也維護社會的安定。本條中所涉及到的此項權利的行使也不應 例外,應該受到訴訟時效的限制。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 法規 定,對于一般民事權利保護的訴訟時效為兩年,從權利人知道或應該知道受侵害之時開始兩年內提出。夫妻一方對共同財產所享有的所有權受到侵犯,應當屬于一般民事權利受到侵犯,對于訴訟時效問題,應當與一般民事權利采取的保護措施相同,即應該適用一般民事侵權之訴關于兩年的訴訟時效的規定。為了督促在離婚時就夫妻共同財產分割問題依法享有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之人能夠及時行使自己的權利,《解釋》將婚姻法第47條中當事人提起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之訴的權利行使的時效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即應當自發現之日起2年內提出,從當事人發現之次日起計算。超出規定期間后,當事人再向人民法院請求要求保護其權利的,人民法院依法不予保護。 如果 債權人 主張自己權利, 債務人 以訴訟時效已過為由對抗債權人的,該對抗理由成立。當然超過訴訟時效的,如果當事人自愿履行的,權利人的權利仍然可以得到保護。具體面言,在離婚時以非法手段侵占夫妻共同財產的一方,如果在對方發現后2年內都役有主張自己權利的,在超過2年后,侵權的一方自愿履行的,權利受到侵害一方的合法權益可以受到保護。對于自愿履行完畢的,不得進行反悔。如果當事人已經履行完畢后,再以所履行的屬于超過訴訟時效規定依法不應該還為由而主張反悔并訴諸法院的,法院對其請求將不予支。 夫妻共同財產分割的時效為兩年,那么就代表,如果一方在兩年之內對分割的結果不滿意是可以再次提起上訴的。同時夫妻分割財產時要求做到夫妻雙方財產公開透明,不可以隱瞞自己的私有財產,如果被查實了財產作假是會受到法律責任的。
離婚后財產重新分割有時間限制嗎
法律分析:離婚后財產重新分割有時間限制:1、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導致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的,從當事人發現之次日起計算三年內有權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2、離婚時漏分夫妻共同財產,從發現或應當發現漏分財產之次日起計算三年內可以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3、離婚后要求確認財產分割協議效力或對財產分割問題反悔,請求變更或者撤銷財產分割協議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司法解釋中刪除了“一年內”的表述。但如果對方有欺詐、脅迫的情況應當在一年內提出重新分割,如果是離婚時沒有分割的財產,任何時間都可以請求分割。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七十六條 夫妻雙方自愿離婚的,應當簽訂書面離婚協議,并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登記。
離婚協議應當載明雙方自愿離婚的意思表示和對子女撫養、財產以及債務處理等事項協商一致的意見。
第一千零八十七條 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按照照顧子女、女方和無過錯方權益的原則判決。
對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經營中享有的權益等,應當依法予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