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粉碎性骨折(全身粉碎性骨折是什么概念)
四肢長骨一骺板以上粉碎性骨折如何理解
骨 折
所謂骨折,顧名思義,就是指骨頭或骨頭的結構完全或部分斷裂。多見于兒童及老年人,中青年也時有發生。病人常為—個部位骨折,少數為多發性骨折。經及時恰當處理,多數病人能恢復原來的功能,少數病人可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骨折發生后,離醫院較近者,可直接送醫院或叫救護車。離醫院比較遠的病人,必須進行簡單的處理,以防在送醫院途中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一)病因和發病
發生骨折的主要原因是外傷,如打傷、撞傷、擠壓、跌傷。其次是由全身性疾病及骨頭本身的疾病所引起。如軟骨瘤、壞血病、骨軟化癥、骨腫瘤、骨囊腫、急慢性骨髓炎等。部分骨折與疲勞及職業有關,如過于勞累可導致足部骨折、機床工作者多出現手部骨折等等。
(二)病人表現
骨折發生后,病人表情痛苦,局部疼痛。小兒哭鬧不止。骨折局部可出現腫脹,瘀血,變形和功能障礙。觸摸局部可感覺骨頭變形,壓痛明顯,有異?;顒蛹肮遣缒ゲ烈?。
(三)家庭養護
1.應急處理
(1)如有皮膚傷口及出血者,要清除可見的污物,然后用干凈的棉花或毛巾等加壓包扎。
(2)四肢開放性骨折(骨折斷端經傷口暴露出來)有出血時,不能濫用繩索或電線捆扎肢休??捎脤挷紬l、橡皮膠管在傷口的上方捆扎。捆扎不要太緊,以不出血為度,并且要隔1小時放松 l-2分鐘。上肢捆扎止血帶應在上臂的上1/3處,以避免損傷橈神經。
(3)上肢骨折可用木板或木根、硬紙板進行固定,然后用繃帶或繩索懸吊于脖子上。下肢骨折可用木板或木根捆扎固定,也可將雙下肢捆綁在一起以達固定目的。
(4)骨盆骨折,用寬布條扎住骨盆,病人仰臥,膝關節半屈位,膝下墊一枕頭或衣物,以穩定身體,減少晃動.
(5)通過以上處置后,可搬運病人送醫院。搬運病人動作要輕,使受傷肢體避免彎屈、扭轉。搬運胸腰椎骨折患者,須由2-3人,同時托頭、肩、臀和下肢,把病人平托起來放在擔架或木板上。搬運頸椎骨折病人時,要有1人牽引固定頭部,其他人抬軀干上擔架,然后在頸頭兩側用棉衣等固定。搬運下肢骨折病人時,可由1人托住傷肢,其他人抬軀干上擔架。上肢骨折者多可自己行走,如需搬運時,方法同下肢骨折病人。病人經應急處理和送醫院治療—段時間后,需要回家康復,家庭成員除應注意患用藥、營養飲食外,著重加強護理,協助早期功能鍛煉。
2.家庭用藥
(1)魚肝油丸2丸,每日3次口服。
(2)鈣片4片,每日3次口服。
(3)沈陽紅藥2片,每日3次口服。
(4)跌打丸1丸,每日2次口服?;蛴煤瞎峭鑜丸,每日2次口服。
(5)七厘散用黃酒調成糊狀敷于骨折處,每日一換。上藥可聯合服用或任選幾種服用。
3.中藥及偏方
(1)羅漢松根500克,,續斷、小接骨丹各30-60克,75%酒精15毫升,松節油5毫升,仙人掌適量。將上藥搗碎混合成糊狀,外敷患處0.5厘米厚,5-7天更換1次。
(2)黃柏、續斷各30克,大黃、血竭、龍骨各18克,紅花、元胡、牛膝各15克。將上藥研成末用蜜或開水調成糊狀敷于骨折處,隔日—換。
4.營養和飲食
骨折的病人由于疼痛,臥床不活動,消化功能不好,可引起身體代謝的變化,最明顯的是蛋白質的負平衡(即蛋白質的消耗大于飲食中蛋白質的攝入)。外傷所致的失血也是體內營養的損失。骨折的愈合、軟組織的修復,都需要充足的營養物質供應,如果飲食調節不好,營養跟不上,不僅影響病人對骨折、軟組織損傷的耐受力,而且還會影響骨骼和傷口的愈合及病體的康復。骨折病人需要吃些易消化、富有營養、清淡的食物,宜采用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要多食用些動物的肝、肚、排骨湯、雞、蛋、魚肉及豆制品、牛奶,并且多吃些蔬菜、水果等。
5.家庭護理
(1)骨折病人大多活動不便或需要長期臥床,生活上需要照顧,對身體的恢復考慮較多,因此需要家人耐心細致周到的護理,家人有什么不愉快之事,不要在病人面前表觀出來,以免引起病人的誤會。經常同病人談談,多加安慰,使其感到家庭的溫暖、親切,增強康復的信心。
(2)皮膚的護理,對長期臥床、特別是對石膏固定和截癱的病人尤為重要。石膏固定的病人,應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床單需要平整無皺折。截癱的病人應每2小時翻身一次,并用50%的酒精或滑石粉按摩受壓部位,以預防褥瘡的發生。
(3)便盆的使用。臥床的病人大小便需在床上用便盆來接,使用便盆時,用枕頭墊高上身;如果需長期臥床可將床邊開洞口,大便時便盆放在洞孔下,臀部下方墊一小油布或塑料布,自洞口上緣下垂于便盆,保持洞口及其周圍清潔。
(4)預防垂足,注意保持傷肢功能位置,床上應備支被架,防止局部受壓,預防垂足。
6.康復措施
(1)加強功能鍛煉。長期臥床的病人,如不適當的活動常會導致肌肉萎縮,關節強直,肢體末端腫脹。因此,應將傷肢保持在適當的功能位置,在床上活動,如做大腿肌肉收縮,足趾和踝關節運動。也可將房梁上或床頭、墻上拴一繩索活動上身和上肢,并盡力讓病人自己梳洗、吃飯,手中可握握力圈、健身球、健身棒鍛煉,以達到活動的目的。
(2)在不影響骨折固定愈合的情況下,病人可扶持他人或借助雙拐的力量,早期下床,早活動,晚持重,活動量由小到大逐漸進行,切忌急躁。
(四)注意事項
1.懷疑病人有骨折時,要就地取材,簡單止血和包扎固定,及時送往就近醫院,切不可隨便復位。
2,治療期間,要遵從醫務人員的處置,按時服藥,切不可自行其便。
3.在醫生指導下,及時進行鍛煉,傷后 l-2周主要鍛煉肌肉,有節律的收縮、放松;3-6周加強關節的活動,逐漸增加運動量,密切觀察固定部位的情況及遠端肢體的顏色、感覺活動情況,如有異?,F象,應及時與醫生聯系。
4.長期臥床休息要注意衛生,防止虱、蛆生長。
5.避免再次受傷。
(五)預防常識
部分病人是可以避免發生骨折的,這需要每個人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以安全第—,時刻注意就能減少骨折發生。兒童走路不穩,容易摔倒,尤其不能到高處玩耍,要教育和看好兒童,避免摔傷。少年玩耍較多,好奇心強,家長及老師要做好教育工作,不要爬墻上樹。中青年在工作及騎車時要精力集中,事事處處要注意安全。老年人手腳活動不便,雪雨天及夜晚盡量不外出。外出時要有人挽扶或持拐杖,夜晚外出要有照明工具。上街最好不騎自行車,不要到擁擠的公共場所。
粉碎性骨折屬于重傷還是輕傷?
粉碎性骨折一般算是比較嚴重的骨折,但是也要根據骨折的部位和臨床表現來考慮。如果是發生在手指或者足趾的粉碎性骨折,一般不算很重的骨折。在經過局部制動、石膏外固定,或者進行手術治療。經過治療后,基本都能康復,且較少遺留后遺癥。
但是,如果是關節部位發生粉碎性骨折,比如膝關節的粉碎性骨折,會造成脛骨平臺塌陷,出現關節面的損害。即使是進行手術,后期也可能對關節的活動造成影響。
擴展資料
骨折后患者最先表現出來的癥狀無疑是疼痛,尤其是當移動受傷的部位時,患者會覺得疼痛加劇,當得到妥善處置和固定后,疼痛減輕,但在摸到時還是會出現壓痛。
骨折對線對位良好,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復,手術傷口愈合。未愈:骨折對線,對位不理想,肢體功能明顯受限。早期合理的骨折功能鍛煉,抬高患肢,患肢低下放置個枕頭,高于心臟方便血液的回流,利于骨痂形成,可以在床上活動患肢的各個關節及腳趾彎曲鍛煉,可促進患肢血液循環,減少肌肉萎縮粘連,保持肌肉力量,防止關節僵硬,促進骨折愈合。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粉碎性骨折
粉碎性骨折吃什么比較好?
粉碎性骨折是一種由外力導致的嚴重骨折疾病,粉碎性骨折可以得到治療。在飲食方面和日常生活中注意調理,可以使粉碎性骨折恢復的更快。那么,粉碎性骨折吃什么好呢? 對骨折病人的營養需求與膳食,患者和家屬大多感到困惑,常常不得不向醫生請教。那么,粉碎性骨折吃什么好呢? 其實,骨折病人除了在最初一些日子里可能伴有輕微的全身癥狀外,其余時間里大多沒有全身癥狀,所以和一般健康人的日常飲食相仿,選用多品種、富有各種營養的飲食就可以了。 粉碎性骨折吃什么好?要注意使食物易于消化和吸收,慎用對呼吸道和消化道有不良刺激的辛辣品(辣椒、生蔥、芥末、胡椒)等。在全身癥狀明顯的時候,應給予介于正常飲食和半流質飲食之間所謂軟飯菜,供給的食物必須少含渣滓,便于咀嚼和消化,烹調時須切碎煮軟,不宜油煎、油炸。 為了更快更好地促進骨折愈合,骨折病人還應根據骨折愈合的早、中、晚三個階段,根據病情的發展,配以不同的食物,以促進血腫吸收或骨痂生成。 通過以上內容的介紹,相信大家對于粉碎性骨折吃什么好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提醒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多做休息,少喝水,以便能及早恢復。
粉碎性骨折時內固定還還是外固定好?
如果醫生有能力手法復位外固定,盡量外固定。但是粉碎性比較厲害(比如游歷骨段移位比較多)的,或者多段性的骨折還是建議手術。
一般的骨折建議不要手術,手術只是內固定,雖然固定比較牢,但會加重骨頭和局部創傷,容易損傷軟組織,大損氣血,造成諸多后遺癥,而且恢復時間長。
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手法復位后多久可以穩定
只是粉碎骨折骨愈合時間較長,要8~12周才能愈合(普通骨折4~6周即可愈合)。小夾板取下的時間很重要:局部無異?;顒?,無骨擦音,疼痛較輕,一般在6~8周取下。 橈骨遠端因為松質骨豐富,也就是說,血運好,而血運是骨生長最重要的因素,你母親不長骨痂就是由于骨粉碎導致血運明顯減少所致。即使粉碎,骨折一般都能愈合,少數不愈合是由于開放性骨折、骨缺損、感染等所致,而你母親則不存在這些情況。從X線片看來以后不會有明顯功能障礙,預后還是很好的,現在你母親要做的,是功能鍛煉(最重要),怎樣鍛煉呢? 1、掌指關節、指間關節、肘關節、肩關節及全身其他關節都應該做各方向主動活動,必要時給予助力。特別是肩外展、外旋和掌指關節屈曲。 2、腕關節周圍肌肉可作等長肌肉練習(即關節不動,暗暗地鼓勁),能預防和減輕肌肉萎縮,也能使肌腹與肌腱向進端滑移,以防止粘連。 3、一月內禁忌腕背伸及橈側屈曲,否則骨折兩端容易移位。 4、做保健體操,多在早晨起床后進行,目的是消除殘余的睡眠抑制,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緊張度,活躍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的生理活動,促進新陳代謝。 以上功能鍛煉方法認真做好了,我想恢復得一定更好。記得:早日消腫相當重要:抬高患肢,臥床時肘下墊薄枕。至于吃藥,這是次要的,一般醫生開的藥只要副作用小均可使用,還是有一定作用的。 愿你母親早日康復!
粉碎性骨折有內固定,康復后要取出。
是的,現在對于骨折的處理辦法跟以前不一樣了。以前的骨折一般都是手動糾正復位,然后打上石膏,等康復后去除石膏,治療結束。現在的都是建議手術固定,打鋼釘。等愈合后還要再做一次手術取出固定的鋼釘,愈合后才算治療結束。
粉碎性骨折動完手術后吃什么和喝什么湯可以恢復得快?
絕大部分骨折雖無內臟損傷,但由于經歷了創傷或手術的打擊、終日休息、運動減少,原先的生活規律被打亂,可能胃口不好,受傷后短時期內較為明顯。老年患者和體質較弱或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更容易發生。在心理護理的基礎上,要在病人飲食花樣、調配上多下功夫,做到營養豐富,色、香、味俱佳,以刺激食欲。手臂活動不便的,還要喂飯。 適當多吃一些西紅柿、莧菜、青菜、卷心菜、胡蘿卜等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蔬菜,以促進纖維骨痂生長和傷口愈合。 骨骼異常堅硬,主要由有機物和無機物所構成。無機物占比例最多的是鈣。人體內99%的鈣集中在骨骼內。受傷發生骨折后,人們自然而然地想到讓傷員多吃些鈣質,以加快愈合。不知從何時起,骨頭湯成了骨折傷員的最好補品。但是,根據醫療經驗及實驗研究,卻沒有發現骨折傷員需要額外補充鈣質的證據。骨折后受傷部位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組織偏于酸性,骨折端可發生脫鈣。但這些脫出的鈣質并沒有被運走、排泄,而是溶解在周圍。等到局部創傷性炎癥恢復正常后,便作為修復骨折的主要材料沉積下來。 根據最近的研究成果, 骨折病人需要補充鋅、鐵、錳等微量元素。 這幾種元素,有的參與組成人體代謝活動中的酶,有的是合成骨膠原和肌紅蛋白的原料。經測定,骨折后病人體內上述物質的血清濃度均明顯下降。因此,在骨折早期適當補充,可能有利于愈合。 動物肝臟、海產品、黃豆、葵花籽、蘑菇中含鋅較多;動物肝臟、雞蛋、豆類、綠葉蔬菜、小麥面粉中含鐵較多;麥片、芥菜、蛋黃、乳酪中含錳較多,骨折病人可適當多吃。除此以外,也可服用含有這些物質的藥物。 骨折早期因憂思少動,氣機郁滯,無力推運,常有大便秘結,臥床病人更多見。宜多食含纖維素多的蔬菜,吃些香蕉、蜂蜜等促進排便。 骨折病人不需“忌口”,對飲食沒有什么特殊的限制。但有一點要特別提出的,就是不要吸煙。聲名狼藉的香煙與很多疾病有關,包括心臟病和癌癥,并可損害皮膚傷口的愈合能力。 [編輯本段]預防骨質疏松是關鍵 骨質疏松癥因其發病的隱蔽性、診斷手段的特殊性,被喻為“靜悄悄的疾病”,患者的就診率低,臨床醫師的漏診率高。研究顯示,只有60%的人知道骨質疏松癥,其中僅10%的人知道骨質疏松會發生骨折。 對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在治療和預防上還存在一些誤區,有必要重新認識,加以澄清。 誤區一:不重視輕微外傷 有一個病例給我印象很深。那是一個72歲的老先生,早上下床時右髖部扭傷,感覺到有些疼痛但還可以走路。他在兒子催促下到醫院就診,拍片后沒有發現明顯骨折。接診醫生告誡,有些沒移位的輕微骨折早期拍片發現不了,過一周左右骨折端骨吸收后,拍片才能顯示,因此應臥床休息,不要站立行走,一周后再拍片復查。但老人認為沒發現骨折就沒事,走著回家,第二天開始疼痛加重不能站立,再次到醫院檢查拍片,發現右股骨頸骨折并有明顯移位,只能做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了。如果老人當時聽從醫生,骨折是不會進一步移位的,這樣就可以保守治療或簡單內固定治療。 老年人由于活動量不是很大,外傷多是扭傷或跌傷,但不要覺得受傷輕,也不是很痛,就認為是傷了筋沒大事。老年人多有骨質疏松,受到外傷時首先要想到可能發生脆性骨折。如果骨折了,還繼續活動或站立行走,可能引起骨折移位、加重軟組織損傷或造成繼發血管神經損傷。所以,老人受外傷后,不論受傷輕重,是否有嚴重疼痛,最佳的應急處理就是呆在原地保持受傷部位穩定不活動,同時呼救等待救援,經醫生檢查排除脆性骨折后才站立或行走。 誤區二:骨質疏松補鈣就行 骨質疏松癥產生原因至今尚未明確,但醫學界認為與下列因素有關: 1、衰老:隨著身體老化,骨的新陳代謝功能會減慢,鈣吸收能力降低,骨骼中的鈣質會漸漸流失; 2、雌激素下降:雌激素會刺激骨質的形成及抑制骨質的分解,婦女若因卵巢切除或更年期,雌激素停止或減少分泌,就會加速骨質疏松; 3、營養失調:鈣攝取不足或常吃高蛋白、高鹽的食物,或嗜煙、嗜酒; 4、生活不正常:缺少運動、少曬太陽; 5、疾?。侯净寄I病、肝病、糖尿病、高血壓、甲狀腺機能亢進、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或某些癌癥; 6、藥物:長期服用類固醇、抗癌藥、利尿劑等; 7、遺傳:骨質疏松有一定的遺傳性。 因此,骨質疏松不等于缺鈣,單純補鈣不能防治骨質疏松和骨質疏松性骨折。要預防骨質疏松,應當均衡營養、適度鍛煉。飲食中要含有充分的鈣質、維生素D以及其他養分,鈣和維生素D是增加和保持骨質量不可或缺的基本營養成分,而蛋白質及其他養分如磷、鈉、鎂等礦物質,也在維持骨骼健康中起著重要作用。運動可使全身和骨骼的血液循環明顯加快,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對骨骼有直接刺激作用,這些都能阻止和減慢骨質疏松的進程。 誤區三:骨折后不能活動 多數人認為,老年髖部骨折了,要好好養病,要盡可能臥床休息不能活動。殊不知老年人骨折后不能靜養,越養病越多。 老年骨質疏松性骨折后,如長期臥床,除可引起褥瘡等局部并發癥外,還可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DVT)、脂肪栓塞綜合征、墜積性肺炎、泌尿系統感染等并發癥。同時臥床期間骨丟失加速,骨質疏松加重,極易發生再骨折。 因此在治療期間,要嚴密觀察病情變化,采取綜合措施防治呼吸系統、泌尿系統感染和褥瘡等并發癥。強調早期進行肌肉的主動和被動鍛煉,盡早活動未固定的關節,在可能情況下盡量減少臥床時間。這樣才能盡快恢復功能,有效防止并發癥,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