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賠償款要交稅嗎(裁員賠償2n還是n+1)
裁員賠錢要扣稅嗎
法律主觀:
一、公司裁員賠償金需要扣稅嗎裁員經濟補償金,達到法定征稅標準的,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用人單位裁員應當支付的經濟補償金,其收入在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3倍數額以內的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超過的部分,可視為一次取得數月的工資、薪金收入,允許在一定期限內進行平均。《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二條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一)工資、薪金所得;(二)勞務報酬所得;(三)稿酬所得;(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五)經營所得;(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七)財產租賃所得;(八)財產轉讓所得;(九)偶然所得。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按納稅年度合并計算個人所得稅;非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項計算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取得前款第五項至第九項所得,依照本法規定分別計算個人所得稅。二、裁員賠償按稅前還是稅后支付裁員賠償按稅后支付,《勞動合同法》第47條規定的經濟補償金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這里的用詞是“應得工資”,不是“實得工資”,說明是含稅的工資。《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七條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準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勞動者月工資高于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準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三、用人單位裁員需要注意什么當員工遭遇經濟性裁員時,應注意以下事項:1、看自己是否屬于可以被裁員的范圍。依照《勞動法》,有四類對象是不得裁員的,包括患職業病或者因工負傷并被確認喪失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患病或者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的;女職工在孕期、產期、哺乳期內的;法律、法規規定的其它情況。如果你屬于其中一類情況,單位就不應將你列入裁員名單。2、公司應提前30日通知被裁員工,如果不提前通知,就要多支付一個月的工資以替代提前通知期。3、你有被老單位優先錄用的權利。如果你在被裁員以后的半年內,一直沒有找到工作,或者已有工作了,但不滿意。這時,你發現老單位(裁減你的單位)又在招人了,可以重新報名應聘,而單位有優先錄用你的義務。當然,勞動合同要重新簽訂。4、依法獲得經濟補償金。單位若是由于經濟不景氣等原因需要裁員的,那么侵害的一般都是職員的權益,不少職員在被辭退之后,可能短時間內并不能尋找到新的工作,故此任何單位辭退沒有過錯的職員時,都是需要按照既定的標準,支付相應的賠償金給職員的。綜上所述,公司裁員賠償金如果達到一定的數額是需要扣稅的,具體要看有沒有達到法定納稅標準。
法律客觀:
裁員賠償金扣稅嗎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征免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第一條規定: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用人單位發放的經濟補償金、生活補助費和其他補助費用),其收入在當地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三倍數額以內的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超過的部分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經濟補償金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的有關規定,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
勞動仲裁賠償金需要交稅嗎
法律主觀:
一、勞動仲裁獲得的賠償金需要繳稅嗎單位支付給勞動者的一次性經濟補償金收入(包括經濟補償金、生活補助費和其他補助費用),若在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3倍數額以內的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超過的部分,應按相關規定,由單位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是行政法規稅法規定的義務。法院屬于司法執法。不是行政執法。法院判企業支付工資,企業執行司法程序按判決書支付工資。同時企業又必須執行稅務行政法規,支付工資時代扣個人所得稅。這是企業執行必須執行的兩個法。即執行司法法規和執行行政法規。不能司法執法代替行政執法。通俗的說就是法院判決支付工資,稅法規定支付工資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所以有法院和稅務局兩個部門。司法執法和行政執法。不支付工資法院可以判你支付工資。不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稅務局執行“扣繳義務人應扣未扣,應收未收稅款的,由扣繳義務人繳納應扣未扣,應收未收稅款以及相應的滯納金或罰款。”二、未簽勞動合同賠償金要交稅嗎未簽勞動合同賠償金要交稅。《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征免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規定: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用人單位發放的經濟補償金、生活補助費和其他補助費用。對于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而取得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應按“工資、薪金所得”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三、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解除的賠償標準是什么1、若雙方協商一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按照《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的規定支付經濟補償金;若用人單位單方面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是違法的,應當按照《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七條的規定支付雙倍賠償金。2、《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勞動者月工資高于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準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3、第八十七條規定,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標準的二倍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的下列勞動爭議,適用本法:
(一)因確認勞動關系發生的爭議;
(二)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發生的爭議;
(三)因除名、辭退和辭職、離職發生的爭議;
(四)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發生的爭議;
(五)因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發生的爭議;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勞動爭議。
經濟補償款交稅嗎
視情況而定:
1、需要交稅。單位辭退員工補償金需要納稅,勞動合同解除后經濟補償金,屬于收入的一部分,需要繳納相應的稅款,但是解除勞動關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在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三倍數額以內的部分是免征個人所得稅的。
2、員工離職獲得經濟補償金滿足條件的也要納稅。根據規定,員工離職獲得經濟補償金,是否要扣稅,應該按照以下情況處理:
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用人單位發放的經濟補償金、生活補助費和其他補助費用),其收入在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3倍數額以內的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
3、倘若經濟補償金超過上年職工平均工資3倍的,超過部分就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稅費都是由原公司代扣的。
經濟補償金是指在勞動者無過失的情況下,勞動合同解除或終止時,用人單位依法一次性支付給勞動者的經濟上的補助。個人的該項收入可計入個人的工資、薪金所得中,按照該計稅項目所適用的稅率來繳納個稅,即與工資、薪金的收入合并,一起適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第二條
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
(一)工資、薪金所得;
(二)勞務報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五)經營所得;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七)財產租賃所得;
(八)財產轉讓所得;
(九)偶然所得。
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以下稱綜合所得),按納稅年度合并計算個人所得稅;非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項計算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取得前款第五項至第九項所得,依照本法規定分別計算個人所得稅。
勞動糾紛賠償金要交稅嗎
法律主觀:
對于勞動合同解除來說,要符合相關的法律規定,如果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話,要根據相關的規定對勞動者來進行賠償,那么解除勞動合同的賠償金需不需要繳納稅務呢。一、解除勞動合同的賠償金需要交稅嗎公司賠償金是要交稅的。人因解除和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而取得的一次性的補償收入,收入低于當地職工的上年度平均工資的三倍的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超出部分依據相關規定,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考慮到失業人員一次性經濟補償收入數額較大,而且被辭退人員在一段時間之內可能沒有固定收入,所以是可以不用繳納的。二、勞動合同期限必要性有哪些勞動合同期限是勞動關系當事人雙方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的時間。勞動合同訂立后,雙方當事人便建立了勞動關系,各自要依據自己的勞動行為來享受權利和履行義務。但是,這種權利義務關系不可能無頭無尾,成為永恒不變的關系,尤其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的流動是必然的。勞動關系可能是較長期限的,也可能是短暫的,到底要維系多久,必須通過一定的具體時間表現出來,這就產生了勞動合同的期限。勞動合同如果沒有期限,雙方當事人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處于不確定狀態,不利于維護各自的合法權益。勞動合同期限是勞動合同存在的前提條件,是實現勞動合同內容的保證。勞動合同是以實現勞動過程為目的,勞動過程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勞動合同如果沒有期限,這個過程就難以確定,生產或工作任務的完成就無法保證,合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真正意義。正因為如此,本法把勞動合同期限作為勞動合同的必備條款之一作出規定。三、勞動合同一般簽多久勞動合同簽訂幾年,法律并無規定,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協商即可。用人單位可以選擇與勞動者一年簽訂一次勞動合同。但是,簽訂第3次勞動合同的時候,勞動者有權依據《勞動合同法》14條的規定,要求與用人單位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第十三條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合同終止時間的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二條 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 (一)工資、薪金所得; (二)勞務報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五)經營所得; (九)偶然所得。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三條 個人所得稅的稅率: (一)綜合所得,適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 (二)經營所得,適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 (三)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和偶然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 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 (一)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賠償金要交稅嗎
【法律分析】:要交稅,但應該由企業代扣代繳。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是行政法規稅法規定的義務。法院屬于司法執法。不是行政執法。法院判企業支付工資,企業執行司法程序按判決書支付工資。同時企業又必須執行稅務行政法規,支付工資時代扣個人所得稅。這是企業執行必須執行的兩個法。即執行司法法規和執行行政法規。對于勞動者來說需要有這方面的了解,才能清楚在法律上的規定。對于勞動仲裁的賠償金需要進交稅,并由用人單位進行代扣代繳,才能符合法律的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二條 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一)工資、薪金所得;(二)勞務報酬所得;(三)稿酬所得;(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五)經營所得;(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七)財產租賃所得;(八)財產轉讓所得;(九)偶然所得。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以下稱綜合所得),按納稅年度合并計算個人所得稅;非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項計算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取得前款第五項至第九項所得,依照本法規定分別計算個人所得稅。
【溫馨提示】
以上回答,僅為當前信息結合本人對法律的理解做出,請您謹慎進行參考!
如果您對該問題仍有疑問,建議您整理相關信息,同專業人士進行詳細溝通。
公司解雇賠償10萬怎么交稅
公司解雇獲得補償金10萬并不需要交稅,根據相關規定,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用人單位發放的經濟補償金、生活補助費和其他補助費用,其收入在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3倍數額以內的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超過的部分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經濟補償金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的有關規定,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
公司裁員怎么賠償?
公司裁減員工的,應當向員工支付經濟補償,該經濟補償的計算標準為:根據員工在本公司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則向員工支付一個月工資。員工在公司的工作時長為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則視為一年。工作時長不滿六個月的,則員工只能獲得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而且,當員工的月工資高于公司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三倍時,公司向其支付的經濟補償,按照職工月平均工資的三倍進行支付。同時,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綜上所述,公司解雇賠償10萬并不需要交稅,超過相關規定的的部分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二條
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
(一)工資、薪金所得;
(二)勞務報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五)經營所得;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七)財產租賃所得;
(八)財產轉讓所得;
(九)偶然所得。
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以下稱綜合所得),按納稅年度合并計算個人所得稅;非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項計算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取得前款第五項至第九項所得,依照本法規定分別計算個人所得稅。
公司解雇賠償10萬怎么交稅? 公司解雇賠償10萬怎么交稅?
裁員的員工不需要為10萬元的賠償納稅。一次性經濟賠付收益超出10萬的,只對超過的部分進行個人所得稅的征繳。經濟員工在公司的工作年限,每滿一年多支付一個月的工資,對員工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經濟補償。員工月薪高于公司市轄區、社區市人民政府發布的月薪三倍的,按月平均工資三倍的金額支付經濟補償,經濟補償期不得超過12年。以上是公司解雇10萬賠償如何納稅的相關內容。
交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