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的關系(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的關系圖)
違法和犯罪的關系是什么
一、違法和犯罪的關系是什么
1、違法和犯罪的關系如下:
(1)對社會的危害程度不同。違法,情節比較輕微,對社會危害性不大,沒有觸犯刑法,只是違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規,而犯罪,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觸犯了刑法,應受刑罰處罰;
(2)處罰的方法不同。違法,民事違法行為承擔民事責任,行政違法行為要受行政制裁,犯罪,由人民法院依法判處刑罰。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三條
【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二、違法和犯罪有什么危害
違法和犯罪的危害如下:
1、危害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即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基礎;
2、危害國家所有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即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
3、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
4、破壞社會主義的社會秩序、經濟秩序。
違法和犯罪的區別和聯系
違法和犯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它們之間有聯系。違法是指違反法律規定,包括行政法規、民事法律和刑事法律。而犯罪是指違反刑法規定的行為。
違法和犯罪之間的聯系在于,犯罪是一種嚴重的違法行為。犯罪行為會對社會和他人造成嚴重的傷害,因此,犯罪行為會受到更嚴厲的懲罰。而違法行為則可以是輕微的或者不那么嚴重的,其處罰也相對較輕。
在法律上,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的區別主要在于其社會危害程度和處罰的嚴重程度。犯罪行為是指違反刑法規定的行為,其后果嚴重,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因此,犯罪行為會受到更嚴厲的懲罰,包括刑事處罰和經濟賠償等。而違法行為則相對輕微,其處罰可能是行政處罰或民事賠償等。
另外,犯罪行為還有一定的主觀故意要求,即必須是有意的、故意的行為才能構成犯罪。而違法行為則不一定需要有主觀故意,可能是因為疏忽或者無知而導致的。
總之,違法和犯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它們之間有聯系。犯罪是一種嚴重的違法行為,其后果嚴重,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因此,犯罪行為會受到更嚴厲的懲罰。而違法行為則相對輕微,其處罰可能是行政處罰或民事賠償等。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刑事責任年齡】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四條【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五條【過失犯罪】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違法與犯罪的關系
違法就是指違反現行法律,給社會造成某種危害的、有過錯的行為。違法行為按照情節嚴重程度分為一般違法行為和嚴重違法行為(即犯罪行為)。按照其違反的法律,可分為行政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和違憲行為。
違法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違法是指一切違反現行法律規定的行為,包括一般違法行為和犯罪。狹義的違法,則是指嚴重地違反法律,但未構成犯罪的行為。我們在這里是從廣義上對違法進行論述的。
違法與犯罪的聯系是犯罪一定違法,違法不一定犯罪。區別是犯罪的社會危害程度比違法行為嚴重,犯罪行為大多數要負刑事責任,違法行為承擔行政責任或民事責任。
違法行為與其他一些行為的存在著區別。首先,違法行為不同于違反道德的行為。許多違法行為,是犯罪行為,同時也是違反道德的行為。但是,并非所有違法行為都是違反道德的行為。同樣,有些違反道德的行為并不構成違法行為。其次,違法行為不同于法律上無效的行為。違法行為當然不能發生行為人實施違法行為時所希冀的為法律所肯定的有效結果。但是,不能認為法律上無效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有些法律上無效的行為雖然沒有法律效力,但也并不構成違法。
一般違法行為由哪些要素構成,簡述違法和犯罪的關系?
犯罪是侵犯法益的行為。作為違法構成要件要素的行為也被我國刑法理論成為危害行為。刑法上的行為,是指基于人的意識實施的客觀上侵害法益的身體活動。具有有體性、有意性和有害性三個特征。有體性,是人的身體活動,包括積極活動與消極活動。所以,思想被排除在行為之外,隨之被排除在犯罪之外。行為是客觀的,外在的表現,能夠改變客觀世界,侵害法益。有意性,是人的意識,基于人的意識而做出的。這是行為的主觀要素。所以,無意識的舉動被排除在行為之外,隨之被排除在犯罪之外。譬如身體的痙攣、抽搐、夢中的動作等,并非行為。有害性,是行為必須客觀上侵害了法益,這是行為的實質要素,違法構成要件所規定的行為,都是侵害法益的行為。所以,沒有法益侵害性的行為被排除在行為之外,隨之也被排除在犯罪之外。
查看全部7個回答
女生體重降不下來的4個原因,看完這個胖到160斤也能瘦
?
天韻
?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刑事訴訟-「擇流刑辯團隊」只..
刑事訴訟-「擇流刑辯團隊」專做刑事辯護,只做刑事辯護,辯護效果是檢驗專..
572019-11-08
一般違法行為與犯罪有什么關系
常常有很多人認為違法就是犯罪,其實違法和犯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違法是指一切違反國家的憲法、法律、法令、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的行為,其外延極為廣泛.而犯罪則必須符合我國《刑法》關于犯罪的規定,必須具備以下特征:第一,犯罪是危害社會的行為.行為對社會的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質的特征.第二,犯罪是觸犯刑律的行為.也就是說危害社會的行為必須同時是觸犯《刑法》規定的行為,才構成犯罪.第三,犯罪必須是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只有應受刑罰處罰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才被認為是犯罪.上述特征是確定任何一種犯罪必須具備的缺一不可的條件.《刑法》同時還規定,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這就說明,行為的情節和對社會危害的程度是區分違法和犯罪的界限. 如某鄉鎮企業一名職工深夜撬開倉庫門盜走數千元物資,事發后被法院判了刑;而另一名職工在修倉庫暖氣時,乘人不備,盜走了近百元的同一物資,事發后卻不認為是犯罪,僅以違法行為處理.這兩名職工的行為雖然同屬于盜竊,但由于前一職工的行為社會危害性大,且盜竊數額較大,已經構成了犯罪.而后一名職工的行為則屬于社會危害性較小,盜竊數額不大,情節顯著輕微,不構成犯罪. 綜上可見,違法并非犯罪,犯罪行為必然是違法,二者既
一般違法行為與犯罪有什么關系
常常有很多人認為違法就是犯罪,其實違法和犯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違法是指一切違反國家的憲法、法律、法令、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的行為,其外延極為廣泛.而犯罪則必須符合我國《刑法》關于犯罪的規定,必須具備以下特征:第一,犯罪是危害社會的行為.行為對社會的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質的特征.第二,犯罪是觸犯刑律的行為.也就是說危害社會的行為必須同時是觸犯《刑法》規定的行為,才構成犯罪.第三,犯罪必須是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只有應受刑罰處罰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才被認為是犯罪.上述特征是確定任何一種犯罪必須具備的缺一不可的條件.《刑法》同時還規定,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這就說明,行為的情節和對社會危害的程度是區分違法和犯罪的界限.
如某鄉鎮企業一名職工深夜撬開倉庫門盜走數千元物資,事發后被法院判了刑;而另一名職工在修倉庫暖氣時,乘人不備,盜走了近百元的同一物資,事發后卻不認為是犯罪,僅以違法行為處理.這兩名職工的行為雖然同屬于盜竊,但由于前一職工的行為社會危害性大,且盜竊數額較大,已經構成了犯罪.而后一名職工的行為則屬于社會危害性較小,盜竊數額不大,情節顯著輕微,不構成犯罪.
綜上可見,違法并非犯罪,犯罪行為必然是違法,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而根本的區別就在于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情節和程度不同.
犯罪與違法的關系
法律主觀:
犯罪構成,就是指刑法規定的,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而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須具備的一切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的有機統一的整體。犯罪構成與犯罪概念的關系表現為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犯罪構成與犯罪概念的聯系在于:犯罪概念是犯罪構成的基礎,犯罪構成是犯罪概念的具體化。首先,作為犯罪概念基本屬性的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和刑事違法性,也是犯罪構成的基本屬性。其次,犯罪構成又是犯罪概念及其基本屬性的具體化,犯罪構成通過其一系列主觀與客觀的要件,使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這一本質特征得到具體而明確的體現。犯罪構成與犯罪概念的最主要區別,則在于它們的功能有所不同:犯罪概念的功能是從整體上回答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些基本屬性,從原則上把犯罪行為與其他行為區分開來;而犯罪構成的功能則是要解決具體行為構成犯罪的規格和標準問題。換言之,犯罪概念與犯罪構成是抽象與具體的關系。犯罪概念本身并不能直接解決司法實踐中所必需的認定犯罪的具體標準問題,它必須通過犯罪構成才能具體實現。在現實生活當中,對于樹木的話是不能夠進行面談的,反正我們國家對于環境方面的保護以及森林資源都是非常重視的,因此濫伐樹木的話,會構成我們刑法當中規定的濫伐相關的罪名。
法律客觀:
《刑法》第三條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第十三條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違法行為與犯罪行為的關系?
違法和犯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違法是指一切違反國家的憲法、法律、法令、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的行為,其外延極為廣泛。
而犯罪則必須符合我國《刑法》關于犯罪的規定,必須具備以下特征:
第一,犯罪是危害社會的行為。行為對社會的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質的特征。
第二,犯罪是觸犯刑律的行為。也就是說危害社會的行為必須同時是觸犯《刑法》規定的行為,才構成犯罪。
第三,犯罪必須是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只有應受刑罰處罰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才被認為是犯罪。上述特征是確定任何一種犯罪必須具備的缺一不可的條件。《刑法》同時還規定,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這就說明,行為的情節和對社會危害的程度是區分違法和犯罪的界限。
如某鄉鎮企業一名職工深夜撬開倉庫門盜走數千元物資,事發后被法院判了刑;而另一名職工在修倉庫暖氣時,乘人不備,盜走了近百元的同一物資,事發后卻不認為是犯罪,僅以違法行為處理。這兩名職工的行為雖然同屬于盜竊,但由于前一職工的行為社會危害性大,且盜竊數額較大,已經構成了犯罪。而后一名職工的行為則屬于社會危害性較小,盜竊數額不大,情節顯著輕微,不構成犯罪。
綜上可見,違法并非犯罪,犯罪行為必然是違法,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而根本的區別就在于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情節和程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