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立案標準(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立案標準點擊數(shù))
微信傳播謠言立案標準
一、要構成誹謗罪的,首先需要滿足下面幾個條件:
1、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并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一般就是指已年滿16周歲的正常自然人。
2、你主觀具有故意,就是你明明知道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損害他人名譽的虛假事實,明明知道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損害他人名譽的危害結果,并且希望這種結果的發(fā)生。
3、你客觀上實施了捏造并散布某種虛構的事實,足以貶損他人人格、名譽,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就是說,你現(xiàn)在的行為已經(jīng)在給被誹謗人造成一定的傷害。
4、你侵犯的是他人的名譽權、人格尊嚴權。如果說你侵犯的不是別人的名譽、人格尊嚴權的話,那么就不算是誹謗罪,而是要認定其他罪。
二、網(wǎng)絡造謠誹謗的立案標準:
2、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自殘、自殺等嚴重后果的;
3、二年內(nèi)曾因誹謗受過行政處罰,又誹謗他人的;
4、其他情節(jié)嚴重的情形
三、誹謗罪的客觀要件是什么:
1、須有捏造某種事實的行為,即誹謗他人的內(nèi)容完全是虛構的。
2、須有散布捏造事實的行為。所謂散布,就是在社會公開的擴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言語散布;另一種是文字,即用大字報、小字報、圖畫、報刊、圖書、書信等方法散布。
3、誹謗行為必須是針對特定的人進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從誹謗的內(nèi)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誰,就可以構成誹謗罪。
4、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必須屬于情節(jié)嚴重的才能構成本罪。
法律依據(jù):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九十一條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wǎng)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wǎng)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散布虛假信息罪立案標準
散布虛假信息罪立案標準如下:
1、達到造成3人以上輕傷或者1人以上重傷的;
2、造成直接經(jīng)濟損失50萬元以上的;
3、造成縣級以上區(qū)域范圍居民生活秩序嚴重混亂的;
4、妨礙國家重大活動進行的;
5、造成嚴重情節(jié)可立案。
散布虛假信息罪的構成要件如下:
1、客體要件。散布虛假信息罪所侵害的客體亦為復雜客體,其不僅會侵害國家有關證券、期貨交易的管理制度,擾亂證券、期貨交易市場,而且還會由此造成投資者的利益;
2、客觀要件。散布虛假信息罪在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編造并且傳播對證券、期貨交易有影響的虛假信息,擾亂證券、期貨交易市場,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
3、主體要件。散布虛假信息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既包括單位,又包括個人。后者即年滿1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
4、主觀要件。散布虛假信息罪在主觀方面必須出于故意,即明知編造并傳播虛假信息會影響證券、期貨交易價格,擾亂證券、期貨交易市場,仍然決意編造并加以傳播。
誹謗罪的立案標準為:
第一、須有捏造某種事實的行為;
第二、須有散布捏造事實的行為;
第三、誹謗行為必須是針對特定的人進行;
第四、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必須屬于情節(jié)嚴重的才能構成本罪。
我國刑法規(guī)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jié)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希望以上內(nèi)容能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問題請咨詢專業(yè)律師。
【法律依據(jù)】: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
【投放虛假危險物質罪;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wǎng)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wǎng)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立案標準
法律分析:編造并且傳播影響證券、期貨交易的虛假信息,擾亂證券、期貨交易市場,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獲利或者避免損失數(shù)額累計在五萬元以上的;
(二)造成投資者直接經(jīng)濟損失數(shù)額在五萬元以上的;
(三)致使交易價格和交易量異常波動的;
(四)雖未達到上述數(shù)額標準,但多次編造并且傳播影響證券、期貨交易的虛假信息的;
(五)其他造成嚴重后果的情形。
法律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九十一條 聚眾擾亂車站、碼頭、民用航空站、商場、公園、影劇院、展覽會、運動場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秩序,聚眾堵塞交通或者破壞交通秩序,抗拒、阻礙國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員依法執(zhí)行職務,情節(jié)嚴重的,對首要分子,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
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wǎng)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wǎng)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傳播虛假信息屬于什么違法行為
法律分析:
1、在網(wǎng)絡上發(fā)布虛假信息時,要怎樣處罰依據(jù)情節(jié)而定;
2、如果不構成犯罪的可進行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按刑法規(guī)定處罰。
二、編造四種特定類別虛假信息或入刑
1、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不斷發(fā)展,借助信息網(wǎng)絡平臺,謠言散播的速度、廣度及危害性都進一步加大。為此,我國在2015年的刑法修正案(九)中特別新增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作為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的第二款。該條款規(guī)定: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wǎng)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wǎng)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2、該罪主要的構成要件有三:其一,編造的虛假信息為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四種中的一種,原因在于這些虛假信息危害性較大,更易引起社會公共秩序的混亂;其二,主觀上需為故意或明知,不知道為虛假信息而傳播的不構成此罪;其三,達到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程度。
3、編造、故意傳播警情等特定類別的虛假信息,即使尚未達到嚴重擾亂社會秩序之程度,也會受到治安管理處罰。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條規(guī)定,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具有社會危害性,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本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同時,該法第二十五條明確規(guī)定,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500元以下罰款;情節(jié)較輕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梢?,只要故意散布了以上所述的四種特定類別的虛假信息擾亂公共秩序,將至少需要承擔行政拘留或罰款等治安管理處罰后果,達到嚴重后果的則很可能需承擔刑事法律責任。需要注意的是,無論行為人是否處在酒后狀態(tài)下或動機如何,均不會影響相關違法犯罪事實的認定。
法律依據(jù):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九十一條 聚眾擾亂車站、碼頭、民用航空站、商場、公園、影劇院、展覽會、運動場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秩序,聚眾堵塞交通或者破壞交通秩序,抗拒、阻礙國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員依法執(zhí)行職務,情節(jié)嚴重的,對首要分子,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第二百九十一條 之一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wǎng)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wǎng)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九十一條 之二從建筑物或者其他高空拋擲物品,情節(jié)嚴重的,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有前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guī)定定罪處罰。
衍生問題:
虛假信息詐騙罪有哪些特點
虛假信息詐騙罪的特點:(一)在主觀方面表現(xiàn)為故意;(二)主體是一般主體;(三)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物所有權;(四)在客觀上表現(xiàn)為使用欺詐方法(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方法)騙取數(shù)額較大的公私財物?!吨腥A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詐騙公私財物,數(shù)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shù)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shù)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chǎn)。本法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