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協議可以作為稅務舉報證據嗎(展期協議可以作為主合同嗎)
合同協議可以作為稅務舉報證據嗎
法律分析:可以。
法律依據:根據《國家稅務總局令》第24號第十條的相關規定,實名檢舉和匿名檢舉均須受理。檢舉人應當至少提供被檢舉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地址、稅收違法行為線索等資料。
檢舉人檢舉稅收違法行為應當實事求是,對提供檢舉材料的真實性負責,不得誣陷、捏造事實。稅務舉報需要的證據越詳細越好,包括賬冊憑證、合同協議、發票收據、銷售收入的報表和記賬憑證、會計憑證、財務會計報表、納稅申報表及其他的納稅資料原件復印件。
《稅收違法行為檢舉管理辦法》第十條 實名檢舉和匿名檢舉均須受理。檢舉人不愿提供自己的姓名、身份、單位、地址、聯系方式或者不愿公開檢舉行為的,稅務機關應當予以尊重和保密。
檢舉人應當至少提供被檢舉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地址、稅收違法行為線索等資料。
檢舉人檢舉稅收違法行為應當實事求是,對提供檢舉材料的真實性負責,不得誣陷、捏造事實。
舉報中心受理實名檢舉,應當應檢舉人的要求向檢舉人出具書面回執。
合同協議可以作為稅務舉報證據嗎
當事人訂立的合同協議可以作為舉報稅務的證據。提交稅務舉報的證據的形式,包括書信、電話、傳真、網絡、來訪等形式。因此合同協議、發票收據、銷售收入的報表和記賬憑證等可以作為相關的檢舉證據。
一、合同協議可以作為稅務舉報證據嗎
1、當事人訂立的合同協議可以作為舉報稅務的證據。提交稅務舉報的證據的形式,包括書信、電話、傳真、網絡、來訪等形式。因此合同協議、發票收據、銷售收入的報表和記賬憑證等可以作為相關的檢舉證據。
2、法律依據: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檢舉,是指單位、個人采用書信、電話、傳真、網絡、來訪等形式,向稅務機關提供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稅收違法行為線索的行為。
采用前款所述的形式,檢舉稅收違法行為的單位、個人稱檢舉人;被檢舉的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稱被檢舉人。
檢舉人可以實名檢舉,也可以匿名檢舉。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稅收違法行為,是指涉嫌偷稅(逃避繳納稅款),逃避追繳欠稅,騙稅,虛開、偽造、變造發票,以及其他與逃避繳納稅款相關的稅收違法行為。
二、制定合同協議的流程有哪些
制定合同協議的流程如下:
1、首先要確定交易或合作的主要內容;
2、以時間發展為線索,確定雙方交易或合作的過程;
3、分析本單位和對方在本次交易中的核心利益;
4、分析可能出現的問題與規范方法;
5、制作合同條款提綱;
6、制作正式合同文本。
舉報企業偷漏稅嗎?搜集啥證據?
法律主觀:
如果行為人認為企業存在偷稅漏稅行為的,并且要進行舉報的,那么這種行為自然是值得認可的,有可能還會有獎勵,但是需要有證據可以證明,否則就是口說無憑。一、舉報企業偷稅漏稅要有哪些證據舉報人需要提供的證據:被舉報人的姓名、公司名、公司住址,稅務違法事實證據包括賬冊憑證、納稅申報表、財務會計報表及其他的納稅資料、合同協議、發票、收據等,原件復印件均可。舉報可以采用書信、口頭、電話或者舉報人認為方便的其他形式提出。實名舉報和匿名舉報可,但實名舉報才有獎勵。舉報人不愿提供自己的姓名、身份或者不愿公開舉報行為的,應當予以尊重和保密。去當地的國稅或者地稅局去舉報,舉報的范圍是:偷稅、逃避追繳欠稅、騙稅和虛開、偽造、非法提供、非法取得發票,以及其他稅務違法行為。二、如何舉報企業偷稅漏稅1、應當向所在地稅務機關的舉報中心舉報。由于國稅地稅管轄范圍不一致,您要注意弄清楚舉報內容涉及的稅款屬于哪個稅務機關管轄。舉報中心舉報的范圍是:偷稅、逃避追繳欠稅、騙稅和虛開、偽造、非法提供、非法取得發票,以及其他稅務違法行為。2、舉報可以采用書信、口頭、電話或者舉報人認為方便的其他形式提出。3、實名舉報和匿名舉報可,但實名舉報才有獎勵。舉報人不愿提供自己的姓名、身份或者不愿公開舉報行為的,應當予以尊重和保密。鼓勵舉報人盡可能提供被舉報人的姓名、單位、住址和稅務違法事實證據。涉稅舉報要提供的證據,應當越詳細越好,包括賬冊憑證合同協議發票收據等等等等,原件復印件均可。三、逃稅罪判多久行為人為逃避繳納稅款在客觀上采取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帳簿、記帳憑證,在帳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等手段。所謂偽造帳證,是指仿照真帳簿、真憑證的式樣、內容,制造虛假的帳簿、憑證,并懷著欺詐的偷稅故意把它當著真的來使用(即以假充真,無中生有)的行為。所謂變造帳證,是指用剪貼、挖補、拼湊等方法,改變帳簿、憑證上所記載的項目、數量、日期等內容,使本來正確的帳簿、憑證改變成錯誤的行為。納稅人采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并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數額巨大并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扣繳義務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較大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對多次實施前兩款行為,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數額計算。有第一款行為,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后,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已受行政處罰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但是,五年內因逃避繳納稅款受過刑事處罰或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以上行政處罰的除外。根據法律規定可以得知,舉報企業偷稅漏稅事實證據包括賬冊憑證、納稅申報表、財務會計報表及其他的納稅資料、合同協議、發票、收據等,原件復印件均可。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零二條
以暴力、威脅方法拒不繳納稅款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拒繳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
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拒繳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零三條
納稅人欠繳應納稅款,采取轉移或者隱匿財產的手段,致使稅務機關無法追繳欠繳的稅款,數額在一萬元以上不滿十萬元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欠繳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
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欠繳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
簽訂的協議不讓舉報偷稅漏稅違法嗎
違法。
舉報人向稅務機關舉報稅收違法行為,應當提供被檢舉人的名稱(姓名)、地址(住所)和稅收違法行為線索;盡可能提供被檢舉人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身份證件號碼),法定代表人、實際控制人信息和其他相關證明資料,因此,合同、協議能夠構成稅務機關查處稅收違法行為的線索或證明材料的,即可以作為稅務舉報的線索或證據。
法律依據:《稅收違法行為檢舉管理辦法》第十條檢舉人檢舉稅收違法行為應當提供被檢舉人的名稱(姓名)、地址(住所)和稅收違法行為線索;盡可能提供被檢舉人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身份證件號碼),法定代表人、實際控制人信息和其他相關證明資料。
稅務舉報要哪些證據
舉報企業偷稅漏稅行為時需要提供的證據應該有企業的一些具體信息,企業偷稅漏稅的確切證據,比如說記賬憑證,發票,收據等這些有效材料,因為舉報人總不可能憑借自己的主觀臆想,隨意的捏造企業偷稅漏稅的這種行為,沒有證據的舉報很有可能會被指責為誣告。
1、舉報人需要提供的證據有被舉報人的姓名、公司名、公司住址,稅務違法事實證據包括賬冊憑證、納稅申報表、財務會計報表及其他的納稅資料、合同協議、發票、收據等,原件復印件均可。
2、舉報可以采用書信、口頭、電話或者舉報人認為方便的其他形式提出。實名舉報和匿名舉報可,但實名舉報才有獎勵。舉報人不愿提供自己的姓名、身份或者不愿公開舉報行為的,應當予以尊重和保密。
3、對納稅人偷稅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并處不繳或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單位犯偷稅罪采取雙罰制。即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同時對單位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本條的規定處罰。在司法實踐中、對單位判處罰金后,一般對單位的責任人員只判處自由刑,而不再并處罰金。
【法律依據】:《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
可以用于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證據包括:
(一)物證;
(二)書證;
(三)證人證言;
(四)被害人陳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六)鑒定意見;
(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
(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
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